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批准设立的省属副厅级建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5月。学校前身是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2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集团办学并入广外艺。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产业需求,持续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服务能力,形成民生、文旅、商贸综合性办学格局;基于宽口径专业底座,“外、艺、幼、焙、老”等多专业体系既融通发展,又相互独立,形成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突出优势。学校开办53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广东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学校共设置13个管理机构,服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校训,全面实施党建引领铸魂工程、产教融合提升工程、五金建设工程、数字化再造工程、国际化转型突破工程“五大工程”,落实好育人及办学模式改革,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技平台大放异彩,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4项(金奖2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12项(一等奖4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奖34项(一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奖9项(一等奖2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国奖2项。
学校紧贴市场办学,每年招生时将依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平均就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服务国家“一老一小”高品质民生和文化强国战略,依托“四大平台”——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省唯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全省高职唯一)、广东省华美烘焙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办公室,打造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烘焙师资培训、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四大品牌”。
个人简介
王宁,男,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200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获硕士学位。
坚持工作在高等职业教学一线20年。主要从事工艺美术领域教学以及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研究。主讲了基础技法、构成设计、装饰用品设计、首饰设计等课程,指导课程设计和实训实践项目课程,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十多年来坚持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从未间断。自09年以来一直担任学生专业工作室课外导师。
目前担任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担任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国家队指导专家;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广东省选拔赛专家组专家;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黄金协会选拔赛专家组专家;执裁第44届、45届世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选拔赛多项赛事;广东省首饰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组专家;第二届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东卷(其它工艺)》执行副主编;2017广州美术学院专业评估校外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外评审专家;主持教育部职业院校《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标准制订项目;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子项目“石湾陶塑技艺”项目;主持中国轻工“十三五”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资源库》项目;主持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设计素描》项目。
先后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作出突出贡献通报表扬;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的期满考核优秀;2017年度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2013年度国家职业资格“首饰设计师”优秀专家等荣誉。
来先后出版著作4本、发表论文作品20余篇、主持科研教改课题20项,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2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励30余项。
名师心得
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因为它担负着文明传承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对于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则更是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需要拥有强大的实践执行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职业敏感度。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注定了需要职业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自我完善。并将自身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传播给我们的后辈。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在传统职业教育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的教学层次之上,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处理事情的方法与实践的经验。而在这之上则是引导学生树立为人处世积极的态度和对于职业理想执着坚守的信念。
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清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而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就是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述自己所要传达的意识,表述方式的不同会直接造就差异化的传播效果。
此外,对于学生的平等关心,并不等同于纵容与溺爱,在关键的节点,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敢于坚持,勇于纠错。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对学生们“明事理”、“指方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9年的风雨历程与不离不弃,造就了我对职业教育的忠诚与热爱。虽然辛苦,也收获着幸福。看着一届届学生们的茁壮成长,获悉他们学有所成,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勉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