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批准设立的省属副厅级建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5月。学校前身是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2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集团办学并入广外艺。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产业需求,持续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服务能力,形成民生、文旅、商贸综合性办学格局;基于宽口径专业底座,“外、艺、幼、焙、老”等多专业体系既融通发展,又相互独立,形成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突出优势。学校开办53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广东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学校共设置13个管理机构,服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校训,全面实施党建引领铸魂工程、产教融合提升工程、五金建设工程、数字化再造工程、国际化转型突破工程“五大工程”,落实好育人及办学模式改革,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技平台大放异彩,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4项(金奖2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12项(一等奖4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奖34项(一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奖9项(一等奖2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国奖2项。
学校紧贴市场办学,每年招生时将依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平均就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服务国家“一老一小”高品质民生和文化强国战略,依托“四大平台”——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省唯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全省高职唯一)、广东省华美烘焙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办公室,打造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烘焙师资培训、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四大品牌”。
艾力亚日·吾布力卡斯木,学校基础教育学院2015届毕业生,一位从新疆喀什走出的维吾尔族青年。他紧紧抓住广东援疆政策机遇踏上求学之路,学成后毅然回乡建设。从基层教师到掌舵全乡12所村小的校长,他先后获疏附县“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赤子情怀。
跨越五千公里的教育初心
2010年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艾力亚日跨越五千公里,从新疆喀什来到广州。站在校门前,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心中交织着忐忑与希望。
“刚来时连点菜都困难”,艾力亚日回忆道,“但我明白这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在课堂上,这位西北青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当同学课余休息时,他总在图书馆与汉语词典“搏斗”;当周末别人出游时,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普通话发音。语言关的铜墙铁壁,被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凿开缝隙。五年求学时光,他不仅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中拓宽视野。毕业前夕,面对珠三角学校抛出的橄榄枝,他内心回响着一个坚定的声音:回家乡去,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图:艾力亚日所在班级毕业合影
在贫瘠土壤开出教育之花
2015年9月,艾力亚日回到魂牵梦萦的站敏乡小学。迎接他的是家乡教育亟待发展的现实:校舍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资源也较为有限。这些具体的困难,让艾力亚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家乡教育的需求,也更坚定了他施展抱负的决心
图:“送教上门”,在残疾学生家中慰问
教学上,艾力亚日满怀热忱。面对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薄弱的困境,他主动创新教学方法。班上的阿卜杜拉性格内向,总是怯于开口,为帮助他克服障碍,艾力亚日坚持每天课后开设“小课堂”——用生动的双语故事激发兴趣,从简单发音教起,耐心纠正每个错误;课堂上则精心设计小组合作,鼓励阿卜杜拉参与讨论,并创造机会让他展示。渐渐地,阿卜杜拉变得自信开朗,汉语成绩显著提升。此外,他还巧妙融合维吾尔族文化与语文知识,制作双语动画课件,用多媒体让课堂趣味盎然。
在他的努力下,整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稳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真正实现知识的扎实积累与教育温情的无声传递。“教育是点燃火种,不是灌满容器。”这句话,他常常与年轻教师们共勉。
图:艾力亚日在授课
以校为家,引领乡村教育启新程
2022年1月,艾力亚日被正式任命为站敏乡中心小学校长,肩负起引领全乡12所村小发展的重任。角色的转变让他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看到了更严峻的现实:全乡12所小学各自为政,交流匮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优秀教师资源无法共享。
他首先向“管理散沙”开刀,期间深入各村小扎实开展调研,创新性构建了“总校-学校”分层管理模式——在乡中心小学设立强有力的总校管理团队,负责全乡教育的顶层设计、师资流动、设备调配和重大决策。艾力亚日还主持制定并推行了一套覆盖教学常规、师资培养、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制度和精细化工作流程,结束了村小“各自为战”的历史。
图:召开“总校-学校”工作协调会
在教师培养上,站敏乡小学尤其缺乏骨干力量引领,当时整个“梯级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队伍数量,几乎是触目惊心的“0”。为此,艾力亚日积极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推行“传帮带”,26对师徒签订“成长契约”。三年间,他带领教师团队完成多次教研活动,撰写教学反思。辛勤耕耘终于在2025年春天迎来历史性突破:站敏乡小学成功培养地区教坛新秀4人、县级23人,地区骨干教师1人、县级16人,44颗教育新星,照亮了这片土地。
图:参加广东省示范带学项目
站敏乡小学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党建示范校”“地区级党建示范校”“自治区文明校园”“地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而艾力亚日最珍视的,是办公室玻璃板下压着的那张毕业照。“当年穿越沙漠来广东求学,如今要带家乡孩子穿越知识沙漠,这是我,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终身的追求和责任。”艾力亚日校长的目光坚定而温暖。
当站敏乡的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少年强则国强”时,声波穿过胡杨林,仿佛在回应十五年前那个站在校门前青年的选择——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身归处是教育。
【组织宣传统战部(融媒体中心):林泳淇、学生记者团:黄佳纯/文;受访者供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