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亚日·吾布力卡斯木,学校基础教育学院2015届毕业生,一位从新疆喀什走出的维吾尔族青年。他紧紧抓住广东援疆政策机遇踏上求学之路,学成后毅然回乡建设。从基层教师到掌舵全乡12所村小的校长,他先后获疏附县“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赤子情怀。

跨越五千公里的教育初心

2010年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艾力亚日跨越五千公里,从新疆喀什来到广州。站在校门前,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心中交织着忐忑与希望。

“刚来时连点菜都困难”,艾力亚日回忆道,“但我明白这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在课堂上,这位西北青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当同学课余休息时,他总在图书馆与汉语词典“搏斗”;当周末别人出游时,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普通话发音。语言关的铜墙铁壁,被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凿开缝隙。五年求学时光,他不仅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中拓宽视野。毕业前夕,面对珠三角学校抛出的橄榄枝,他内心回响着一个坚定的声音:回家乡去,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图:艾力亚日所在班级毕业合影

在贫瘠土壤开出教育之花

2015年9月,艾力亚日回到魂牵梦萦的站敏乡小学。迎接他的是家乡教育亟待发展的现实:校舍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资源也较为有限。这些具体的困难,让艾力亚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家乡教育的需求,也更坚定了他施展抱负的决心

图:“送教上门”,在残疾学生家中慰问

教学上,艾力亚日满怀热忱。面对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薄弱的困境,他主动创新教学方法。班上的阿卜杜拉性格内向,总是怯于开口,为帮助他克服障碍,艾力亚日坚持每天课后开设“小课堂”——用生动的双语故事激发兴趣,从简单发音教起,耐心纠正每个错误;课堂上则精心设计小组合作,鼓励阿卜杜拉参与讨论,并创造机会让他展示。渐渐地,阿卜杜拉变得自信开朗,汉语成绩显著提升。此外,他还巧妙融合维吾尔族文化与语文知识,制作双语动画课件,用多媒体让课堂趣味盎然。

在他的努力下,整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稳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真正实现知识的扎实积累与教育温情的无声传递。“教育是点燃火种,不是灌满容器。”这句话,他常常与年轻教师们共勉。

图:艾力亚日在授课

以校为家,引领乡村教育启新程

2022年1月,艾力亚日被正式任命为站敏乡中心小学校长,肩负起引领全乡12所村小发展的重任。角色的转变让他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看到了更严峻的现实:全乡12所小学各自为政,交流匮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优秀教师资源无法共享。

他首先向“管理散沙”开刀,期间深入各村小扎实开展调研,创新性构建了“总校-学校”分层管理模式——在乡中心小学设立强有力的总校管理团队,负责全乡教育的顶层设计、师资流动、设备调配和重大决策。艾力亚日还主持制定并推行了一套覆盖教学常规、师资培养、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制度和精细化工作流程,结束了村小“各自为战”的历史。

图:召开“总校-学校”工作协调会

在教师培养上,站敏乡小学尤其缺乏骨干力量引领,当时整个“梯级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队伍数量,几乎是触目惊心的“0”。为此,艾力亚日积极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推行“传帮带”,26对师徒签订“成长契约”。三年间,他带领教师团队完成多次教研活动,撰写教学反思。辛勤耕耘终于在2025年春天迎来历史性突破:站敏乡小学成功培养地区教坛新秀4人、县级23人,地区骨干教师1人、县级16人,44颗教育新星,照亮了这片土地。

图:参加广东省示范带学项目

站敏乡小学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党建示范校”“地区级党建示范校”“自治区文明校园”“地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而艾力亚日最珍视的,是办公室玻璃板下压着的那张毕业照。“当年穿越沙漠来广东求学,如今要带家乡孩子穿越知识沙漠,这是我,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终身的追求和责任。”艾力亚日校长的目光坚定而温暖。

当站敏乡的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少年强则国强”时,声波穿过胡杨林,仿佛在回应十五年前那个站在校门前青年的选择——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身归处是教育。

【组织宣传统战部(融媒体中心):林泳淇、学生记者团:黄佳纯/文;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匠心育桃李 技能展风华——基础教育学院举行第八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作品展

下一篇:【学习教育】燕岭校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