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批准设立的省属副厅级建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5月。学校前身是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2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集团办学并入广外艺。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产业需求,持续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服务能力,形成民生、文旅、商贸综合性办学格局;基于宽口径专业底座,“外、艺、幼、焙、老”等多专业体系既融通发展,又相互独立,形成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突出优势。学校开办53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广东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学校共设置13个管理机构,服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校训,全面实施党建引领铸魂工程、产教融合提升工程、五金建设工程、数字化再造工程、国际化转型突破工程“五大工程”,落实好育人及办学模式改革,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技平台大放异彩,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4项(金奖2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12项(一等奖4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奖34项(一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奖9项(一等奖2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国奖2项。
学校紧贴市场办学,每年招生时将依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平均就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服务国家“一老一小”高品质民生和文化强国战略,依托“四大平台”——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省唯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全省高职唯一)、广东省华美烘焙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办公室,打造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烘焙师资培训、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四大品牌”。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职业院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结果,我校师生参赛作品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4位老师获评“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高职组提交的所有作品均获奖,获奖总数并列全省第一。
2024年职业院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我校获奖情况表
高职组
序号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作者
指导教师
获奖等级
1
“强国有我”征文活动
建功立业正当时,法治中国青春行——我的禁毒普法宣讲员之旅
倪冰琳、林嘉怡
李丹丽
颜锋翅
一等奖
2
技能强国正当时匠心筑梦耀青春
冯易生
郑宇丹
陈 栋
二等奖
3
青春正当时,建功新时代
蚁晴心、龙映瑶
刘晓凌
三等奖
4
“未来工匠”读书故事微视频征集活动
立学以读书为本
黄好、刑玥垌
简惠静、陆宥铭
马 璐
罗维维
5
奋进新征程,争做新青年
阳悉妮、曾子琦
黄颖欣、梁汝霏
邹安旖
刘夏坚
6
技能成才梦会计工匠情
蒋以盈、张佳茵
黄瑞婷、郭颖欢
杨 赞
7
“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纪实视频征集活动
专业技能引领匠心传承文化兀显初心
张炜婷、冯易生
邓斐元、黄奕
8
玉润红桃见巾帼,共绘棉北新篇章
张慧贤、郑紫滢
郑雨欣、张佳琳
刘杨坤、张子轩
郑岳娜
陈晓燕
9
新媒体技术赋能红色记忆
宁炜峰、周敬浩
何鸿杰、陈东汝
罗凯羽、曾雯婷
林泳淇
谭颖思
10
优秀指导老师
11
12
13
优秀组织奖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中职组
14
铸魂类:“时代新人说”征文活动
匠心筑梦,坚守信念,精技报国
陈 芮
黄 萍
15
技之华彩映山河,报国之梦燃热血
陈 鋆
16
技能报效祖国,强国复兴有我
阮晓柳
17
技能助报国,出彩电商人
谭文妍
18
祖国成就我来讲
张泽玲
邢书畅
19
辉煌国史成就今天
李盼颖
20
筑梦类:“未来工匠阅”读书活动
让信仰的力量照亮前行之路——读《红岩》有感
黎小菁
21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开展2024年“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组织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精心组织开展了2024年全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各二级学院(部)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他们围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的主题,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有的作品以生动的案例讲述了技能成才的励志故事,有的作品则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技能强国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体现了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遴选,学校共提交各类优秀作品22件。
学校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次活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成果,创新德育实践形式,推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浸润教育教学,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等路径,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组织宣传统战部:李东升综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