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筋凤髓判》作为当前我国传世最早的一部官定判词,由唐人张鷟所著。其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唐代的司法程式,且所涉范围十分广。由于该书的创作目的是给科举取士的考生提供书判模板,因此其案件选取大多都是关于官员的法律问题,然而本书当中除了监察、贪...[详细]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据统计,其剧目总计达5800余个,流传至今的有1300多个。其中虽有糟粕,但也有不少“借高台以施教化”的优秀剧目,久演而不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四进士》(香港影星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审死官》剧本改编自粤剧...[详细]
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总体上表现出重刑轻民的特征,审理的大多数都是刑事案件,由于立法水平有限等原因,刑事审判中“情法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也多有不同。以血亲复仇类案件为例,在儒家思想主导的古代社会,此类案件中的“情法冲...[详细]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城乡商业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交换的方向发展。同时代的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变并对外扩张,早期欧洲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东南亚,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世界历史发展相互交融。...[详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植于儒家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思想基础,从而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法律制度。这些都是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特有的悯恤宽仁的“恤刑”制度 所谓“恤刑”,就是指不滥用...[详细]
明代刑制中有两处较特殊的规定——“置”与“赎法”。针对这两处规定,清代法学家、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在其撰写的《历代刑法考·刑制总考四》中,分别予以了考证。 置,即罪犯被处以迁徙或迁到“口外”,轻者安置为民,重者充军。所谓“口外”,泛...[详细]
我国历代拐卖良人(指被编入户籍的平民、庶人和自由民),都是被明令禁止的,略卖(即强取后卖掉)、诱拐更是触犯刑律,对这些行为的制裁都是严厉的,但因为拐卖人口有巨大利益,拐卖人口之事一直未曾断绝。至清代,人口激增,加上相关法律较前朝松弛,...[详细]
民国时期,经过清末的刑法改革,罪刑法定原则得以确立,在刑罚的配置上采取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使得刑罚裁量具有一定的弹性,为缓解“情法冲突”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刑事审判中的情理考量 民国时期,由于刑法变革与完善,刑事审判中的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