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8月10日,基础教育学院“十秩沐红星”社会实践队围绕“百年征程传薪火,红色经典润乡土”主题采用多种党史宣传教育的方式奔赴红色革命基地浮头村,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增强对党的拥护,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让他们切身参与到党史学习的浪潮中来。
追忆峥嵘岁月用“心”倾听红色事迹
8月2日,“十秩沐红星”实践队来到陆丰市浮头村,采访了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庄仁告爷爷。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啦,没有人饿肚子,不比我们以前想读书却读不上书,”庄仁告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所以啊,现在的孩子们要认真读书,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爷爷已经有65年的党龄,实践队成员通过“对话”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汲取拼搏进取的力量,接受了一次深刻、生动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爷爷声情并茂地讲述入党经历以及战争过程中的坎坷人生,实践队成员也通过采访的形式并制作微视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勉励当代青少年不忘初心,向优秀看齐。

图:实践队员与抗美援朝老兵庄仁告合影
学党史强信念,用“新”打造“红色课堂”
8月3日,“十秩沐红星”实践队来到浮头村红色文化馆,开展红色党史宣讲教育活动。宣讲内容采用划分故事单元的形式,将理论知识故事化、具体化,在讲解的每个故事中渗透出语言的美,让青少年们践行“听中有学,学中有听”的行为理念,为地方推普活动贡献出青年的力量。
宣讲内容共设计了《脚下——我们所站在的地方》、《纪念章里——幸福的来源》、《生疏的名词——昨天的样子》和《今天与明天》四个专题。在整个宣讲过程中,宣讲人以一腔朗朗上口的普通话,讲述一段可歌可泣的党史故事,一段党史故事,唤醒着青少年们的红色基因,让他们的爱国“种子”发芽,而说普通话、用普通话、传扬普通话,也能让青少年们不断地提升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红色道路。

图:实践队员进行党史宣讲
传承红色基因,用“手”开展“红歌课堂”
8月4日,“十秩沐红星”社会实践队走进陆丰市上英镇浮头村红色纪念馆“实地学习”,采用手势舞的教学方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实践队队员们的引导下,浮头村的少年们在纪念馆内一起学习手势舞《灯火里的中国》,“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要时刻记住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心怀敬意,缅怀革命先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挥洒汗水,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用音乐和手势舞的形式,提升美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图:实践队教学手势舞
抒发建党百年感想,让党史课堂“活”起来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8月8日,“十秩沐红星”暑假社会实践队带领着青少年们在陆丰市浮头小学开展了红色党史手工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成手工制作组和书法组,实践队队员们认真耐心地教少年们折纸、剪纸、粘贴等,少年们也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完成的折纸粘贴到卡纸上,在这期间,队员们也跟青少年们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教学相长。书法组少年在实践队队员引导下,将党史书写在宣纸上。本次活动通过手工制作和书法的方式,让青少年们以全新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建党百年的感想,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增强对党的拥护,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党史学习的浪潮中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图:实践队成员开展手工教学
拍摄微视频,展现红色乡村风貌
8月9日,队员们结合所学知识,用满腔热情和标准的普通话,走进浮头村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等地点,拍摄党史学习宣传视频,重温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足迹,让党史学习更生动,让红色基因彰显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十秩沐红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学习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青年一代手上,当分外珍惜这一份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青春之力量。

(基础教育学院“十秩沐红星”暑假社会实践队:庄菲、陈依微、施凯心、黄泽锋/文,庄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