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教育学院哆来咪社会实践队前往河源紫金县苏区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我院团总支书记邓韵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探寻革命先烈足迹,探访革命先烈后代,追忆峥嵘岁月,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苏区镇(原名炮子乡),是1958年批准的以“苏区”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区,是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彭湃、周恩来、徐向前、刘琴西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
8月1日上午,实践队抵达第一站:红军亭以及战壕遗址。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紫金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在当年红二师官兵操练的地方建造纪念亭,取名红军亭。而在1928~1930年期间,紫金县农民自卫军和红军为了抵御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民团的“围剿”而修建了战壕。

图:战壕遗址纪念碑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了炮子乡农会、县总农会旧址。旧址建于民国,座北向南,建筑面积150多平方米,2011年重建。1923年3月成立了炮子乡农会,从此点燃了紫金农民运动的火种。同年7月,紫金各乡农民代表在炮子,成立紫金县总农会和龙窝区农会。大革命失败后农会被迫解散。

图:炮子乡农会、县总农会旧址
第三站,实践队来到了“血田”遗址。“血田”遗址位于苏区镇炮子村古井坵,原是一块水田,1976年为纪念死难革命干部群众建成了“血田”广场。1928年农历四月初以及同年农历十月初五,仅在这八分面积的“古井坵”稻田里,国民党反动派就用机枪集体屠杀革命干部群众四百五十多人。鲜血浸满稻田,溢出田埂。后来,人们称“古井坵”稻田为“血田”,此事件被称为“血田惨案”。
第四站,沿着“血田”遗址往下走,实践队来到了紫金苏维埃政府遗址苏区红屋。紫金红屋又称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苏区镇炮子村湖子仓。1927年12月,紫金县苏维埃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广州起义部队的大力帮助下成立,是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之一。

图:邓韵卿老师带领实践队员重温入党誓词

图:实践队参观学习后合影
最后一站,革命烈士纪念碑。老苏区人民经历了苏区保卫战等许多惨烈的战斗,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1963年,中共紫金县委、紫金人民革命委员会为纪念革命先烈建筑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苏区镇炮子村湖子山顶兴建。
紫金县苏区镇红色遗址群,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当地文化或者红色革命历史,它所呈现的精神是极其伟大的,体现了无数革命先烈留下来的伟大革命精神以及优良的品德。咪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积极工作。此外,在紫金县苏区镇红色遗址的宣传道路上,要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载体进行推广,由浅入深,由表入内,感受其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借助新媒体等形式让其融入新时代,在时代长河中焕发其独特的魅力。